首页 >> 招生就业 >> 校友工作 >> 正文
校友说(十)|陈海萍:大不自多,海纳江河
发布日期:2021-03-17
  
点击量:

初见陈海萍,他戴着细框眼镜、留着利落的发型,温文尔雅,文质彬彬——似乎与“疯舞堂创始人之一”的身份风马牛不相及。但回望陈海萍一路从自动化专业到地产行业摸爬滚打的历程,你会发现他似乎一直不爱走寻常路,他不爱给自己下标签,但特立独行、不随波逐流是陈海萍的准则。如今,陈海萍刚接任新希望地产营销管理中心总经理,他将以NIT人的热忱,继续搏击沧海,踏浪前行。

疯,是一种年轻的态度

“大不自多,海纳江河”,这是浙大校歌中最广为人知的一句,也是许多理工人最熟悉的一句歌词。寒来又暑往,它陪伴了一代又一代的宁理学子,也早已烙进了我们的校园文化当中,其背后所蕴含的包容精神也成为了浙大宁波理工的集体记忆。

和许多人一样,在陈海萍的记忆里,如果要给母校选择一个最恰当的形容词,那么“包容”当仁不让地排在第一位。2002年,刚进入学校不久的陈海萍和几个土木的学长一起创立了疯舞堂。作为学校资历最老的社团之一,疯舞堂的创立过程其实很简单纯粹,并没有什么堪称校园传奇的桥段——“那个时候正好碰上动感街舞全国大赛举办,大家互相了解了一下,发现学校里爱跳的有这么几个人,那我们就商量了一下说组个团队一起去报名。”陈海萍表示,疯舞堂的“疯”是一种态度,是他们几个初创成员的一种寄托,他们希望疯舞堂能够给热爱街舞的同好们提供一个自由的、没有束缚的平台,他们希望大家能够在此撕开原有的包装,释放自我。在现在看来,志同道合的人聚在一块创立一个社团是再寻常不过的事,可在十多年前,大家对于街舞的接受度并不高,在许多人的眼里跳街舞与离经叛道是划等号的。“所以学校是很包容的。的确有很多老师不支持或质疑我们,但是他们并没有干涉我们,他们允许我们的存在。”在学校宽容的环境下,陈海萍他们将心血投入进了社团工作的建设当中。热爱浇灌成长,实力最终定夺。从最初的默许到大四时疯舞堂开始在学校大大小小的晚会上亮相,学校以胸怀包容了他们的热爱,他们也用实力扭转了别人的眼光。

大四时,即将毕业的陈海萍与团队成员们做了个决定——将疯舞堂并进艺术团。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无法理解他们的做法——并进艺术团意味着将受老师们的束缚与规制,这与许多人所认为的“街舞崇尚自由”相悖。但对于陈海萍及其伙伴来说,他们在思考的是传承。“疯舞堂毕竟不是学生会,学生会永远不用担心传承的问题。但我们不一样,当核心成员都离开时,如果没有老师的帮助,疯舞堂是会没落的。”于是,在艺术团负责人郭晓伟老师的支持下,疯舞堂正式并入艺术团。“郭老师他们是做传统艺术的,能够接受我们真的很难得。所以我要感激他,感激学校的包容。”在07-08年疯舞堂专场后,老一批同学都纷纷踏入职场,开始打拼自己的事业。校园生活已告一段落。

何以为家?母校与共

理工的包容不仅来自于对新兴事物的宽容,更是一种海纳江河的港城气魄,就像是母亲对于孩子所倾尽的温柔,她求同存异又充满无限可能。

陈海萍常说自己是个“校漂”——因为理工来到了宁波,又因为母校留在了宁波。“理工和宁波一样,是包容的”,陈海萍来自金华,毕业后他之所以会留在宁波的理由其实很简单——宁波包容,“宁波话很‘硬’,宁波人很‘暖’”。和许多毕业后留甬的年轻人一样,他们白手起家,全靠自己,这时,母校成为了他们的家。“我们有一个十二个人的群,里面都是我们理工留在宁波的校友。”陈海萍把这种情怀叫做“校友情”,十二个人里,有来自温州的、台州的;有商学院的、信息学院的;也有银金融、有媒体、有自由职业者。大家专业年级不同,家乡与职业不同,但因为“理工人”这一身份认同,自然而然地聚在了一块,“我们每年都一起吃年夜饭,大家就像一家人一样。”

作为一个“校漂”,陈海萍与理工的“羁绊”远不止如此。2016年底,新希望地产宁波公司拿下了鄞州的堇天府项目。“作为校漂,有一个在母校门口操盘的机会,我想对于所有校漂来讲,都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陈海萍喜欢常回校看看,看看这个陪伴自己成长的地方,他表示,看见同学们朝气蓬勃的样子也会让自己充满活力。“年轻人的活力总能涤荡我们的心灵。这种感觉特别好,永远看着年轻的笑容,年轻的状态,然后给自己一个肯定,我觉得这是我们这种校漂最大的一个收获。”

小野心,蓬勃生长

“理工自带一股学术范儿”。在理工,陈海萍不仅收获了一颗包容心,也得到了扎实的理工科专业训练,在谈及房屋建设中的电气一体化及相关领域知识时,他仍信手拈来。他表示,得益于本科时受到的扎实的专业教育,在对项目的背景、目标策略进行抽丝剥茧的分析时,他与许多同事相比更加理性与敏感。也正因如此,哪怕已离开学校多年,陈海萍仍然向往着学习,他始终不忘扩充自己的知识及眼界并表示如有机会,将会选择再次深造。

大三时,陈海萍便接触了地产行业。在他眼里,地产行业就像是一种沙盘游戏,既刺激又有成就感。看着一个个项目像艺术品一样被塑造,作为亲身参与者,那种成就自己成就他人的感受,令其无比深刻。于是,他在地产的浪潮里,越扎越深,越走越远。

陈海萍常说自己是个“校漂”。理工教会了他求同存异,也将他的梦想和希望揽入怀中。他把母校当作自己的家,一个有着平静、包容、思考的港湾。而母校也在感激他,感激他曾将汗水留在可珍的舞台上,感激他为年轻的理工抹上不同寻常的色彩,正如感激我们,感激每一个理工学子的传奇青春、非凡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