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招生就业 >> 就业工作 >> 正文
中国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
发布日期:2006-02-16
  
点击量:

国内领先的人力资源服务商——前程无忧日前发布《2006全国毕业生就业调查报告》(下称《毕业生就业调查》)。调查第一次从应届毕业生和大学生需求企业两个方向,对人才供需、求职和招聘个环节,以及薪酬福期望和给付方面的进行深入,比较和分析双方的矛盾和利益取向,并对矛盾的调和给出自己的意见。
调查结论
· 2006
年的大学毕业生人数超过2005年,面向2006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机会也超过了上届,供求不匹配是毕业生求职的最大障碍。
·
民营企业成为就业机会的最大提供者,提供的是收入水平已接近外资企业。
· 1000
元月薪成为毕业生的求职底限,46%的应届毕业生表示低于这一收入宁愿待在家里,与此同时七成以上企业认为2005年毕业的毕业生在工作中表现平平,30%的企业表示如果招聘不到理想的毕业生宁可职位空着。
·
人才市场未来长期的趋向,有新知识、高技能和良好品质的人才有机会,而非大学生身份。
·
当务之急是,学生、学校和企业三方共同努力,通过一些能迅速见效的途径,帮助毕业生提高就业能力,缓解企业的求才矛盾。
调查为期六周,调查形式为网上问卷和个人访问。覆盖全国27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40所全国重点大学的应届毕业生58665名,其中本科毕业生43869人,74.8%,硕博士应届毕业生14796名,25.2%

访问涉及33个大行业5800家聘用2005年应届大学毕业生的企业,其中外资企业(含合资)3101家,占53.5%;民营企业2378家,41.0%;国营企业45家,0.8%;股份制等其他形式企业 276家,4.7%。有2852家企业规模在1001000人,49.2%2483家企业规模不足100人,42.8%349家企业规模在10015000人,6.4%;规模超过5000人的企业2.0%

PartI


·
供需的矛盾不只体现在数量和排行上,由于知识、能力不匹配,即使专业对口,行业热门,企业对招聘到合适的大学生表示不乐观
·
销售是企业收入最为倚重的职能,可是满腔抱负的学生多数不愿从事。
·
上海、北京和广东成为世界毕业生的求职热土,地区差异让毕业生找工作扎堆

谁爱我,我爱谁?
5,800
家受访企业中3,515家聘用了2005年毕业生后,计划在2006年再次招聘毕业生,其中3,108家提出明确招聘人数,提供空缺职位60,00065,000个,平均每个企业需要19.423.5人,比上年增加了三分之一。但是大量招聘毕业生的企业并不多,计划招聘人数超过100人的企业只有148家,不足3,515家企业的5%。中兴通讯股份计划在全国招聘3,000名毕业生,是受访企业中对毕业生需求最多的一家。民营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最大,1,169家民营企业计划招聘28,75030,500名毕业生,超出了外资企业2,280023,500名大学毕业生的人才需求。
计划招聘毕业生最多的五大行业分别是计算机、电子技术、快速消费品、生物制药和房地产,需要人数38,60039,500个,仅青岛啤酒股份一家就计划招聘1000名毕业生。此外尽管受访的零售、汽车制造和保险行业的企业分别只有27家、16家和11家,但是单个企业招聘的平均人数最多。苏宁电器计划在全国招聘毕业生1000人,上海易初莲花计划招聘400人;奇瑞汽车在安徽芜湖需要毕业生500人。11家保险企业中有5家有意招聘2006应届毕业生,每家企业的需求都超过了100名。毕业生愿意投身的前五大行业依次为通讯电信、金融证券、计算机、互联网和贸易。
但是根据《前程无忧2006薪酬报告》(下称《薪酬报告》),中国通讯电信行业传统的固网运营人才比重已经偏高,新兴的3GNGNIPTV等方面的技术人才稀缺,由于该行业正在实施战略转型,此间企业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市场、销售、后期客户服务、技术支持等方面的经理级人才,应届毕业生在企业中主要从事技术研发。由于高校毕业生目前在学校学习的都是基础知识,特别是电子、通讯专业的学生接触的大都只是零部件,企业更愿意招聘硕士和博士毕业生,除在3G商用领域已取得优势的中兴通讯外,整个行业的招聘规模和收入增长都在收缩。《毕业生就业调查》显示,通讯电信行业的人才数量需求位列13位。

图一 计划招聘应届毕业生前八大行业


数据来源:前程无忧

图二 应届毕业生愿意从事的前八大行业


数据来源:前程无忧

类似的情况还发生在计算机和电子技术行业,企业招聘毕业生主要为技术研发和技术应用所用,由于知识和技术的升级更新,行业分工进一步细化,企业对毕业生的知识专业度要求很高。比如Intel计划全国招聘500人,从事研发类和生产类职能工作,主要考虑硕士以上应届毕业生。但是不少计算机和电子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在调查中表示只考虑有名的行业内企业,显然大多数知识单一又缺少实用操作技能的本科生求职之路并不乐观。
金融证券人才一直是人才市场的热门,前程无忧职场指数和《薪酬报告》也多次将其列为高薪和高需求行业,随着中国入世后准入门槛逐渐降低,敏感领域渐次开放,金融行业人才需求和待遇更是水涨船高。2005年上海交通大学一毕业生进入外资银行,首年收入30万元创下应届毕业生最高年薪记录。但是进银行太难了,金融证券行业的企业历年来很少招聘大学毕业生,目前该行业主要急缺业务人员和高层次的经营管理人才,前者要求有丰富的人脉资源和社会阅历,企业多从社会公开招聘,后者要求英语娴熟,信息化和金融知识集于一身并了解行业的国际规则。即便企业招聘应届毕业生,作为人才储备通常一家企业只招聘两三名。《毕业生就业调查》显示,金融证券行业的人才数量需求位列29位。
而需求旺盛的快速消费品和批发零售行业在毕业生愿意从事的行业排名中分列1524,愿意在生物制药行业的列19位,愿意在保险业工作的学生仅有721人,列倒数第三。最末两位是农渔林业和采掘冶炼业。
2300多家企业的人事经理对2006能否招募到适合的应届毕业生称不敢乐观,超过招聘企业总数的60%,如果找不到合适的毕业生,35%的企业则表示虚位以待,职位长期有效
谁愿意做销售?
这是一个老问题了。据说有保险公司到一家重点大学联系校园招聘会的事宜,就业指导办公室的老师直截劝企业放弃,因为没有毕业生愿意毕业后做保险业务代表。
《毕业生就业调查》发现,企业最缺销售人才,提供空缺职位29,68030,350,其次是技术研发和应用8,7709,480人,再次是生产制造和工程、工艺设计和市场广告等方面的人才。3515家计划招聘2006应届毕业生的企业中2866家有意让毕业生做销售工作;148家招聘规模超过100人的企业95%以上招聘毕业生担任营销职能,前文提到的需求人数5001,000人的企业主要提供销售职位。但是毕业生愿意从事的工作职能前五位分别是技术研发、市场广告、人力资源管理、贸易采购和行政后勤,尽管愿意从事销售的人数排名第八,但是相对30,000多个空缺职位,5,477张投票实在太过渺小。
批发零售、保险、生物制药和房地产行业最缺销售人才。调查分析,很多毕业生认为销售工作要看人脸色,刚毕业没有社会关系和销售渠道,销售业绩做不好,往往累得半死还赚不到钱。也有学生认为,做销售技术含量低,不稳定也不体面。有意思的是不少学生愿意从事外贸工作,认为它和一般销售不同,不仅收入可以较快提高,还可以接触到国际公司,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很有利。最为尴尬的可能要属生物制药行业,由于行业竞争激烈,人员流动率,很多跨国企业都想招聘大学毕业生,培养和储备销售人才。生物制药的销售必须具备一定的医学药理知识,但是很多医学院的毕业生表示宁愿在小医院拿低工资,也不想到跨国公司任医药代表。

图三 企业希望毕业生从事的职能和毕业生想从事的职能比较


数据来源:前程无忧

销售出身的前程无忧总裁甄荣辉对此感慨地说:如果有MBA毕业生来前程无忧工作,我会让他去做销售。我想没有比销售工作更能培养人的意志品质和沟通交往能力了,销售可以让人迅速成熟起来,积累自己的人际资源,应对各种变化。如果他表现出色,企业才会把更重要的职责交给他。《薪酬报告》显示,入世后中国服务业需要一大批兼具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营销人才,他们是市场和收入的保证,一个汽车高级销售经理的年薪约50万元,优秀的保险业务代表年薪可达百万元,但这样的人才往往有价无市,企业苦寻而难得。
进来不出去
不出所料,上海、北京和广东成为2006应届毕业生最愿意工作的地区(地区按省、直辖市、自治区分),其次为浙江省和江苏省。尽管毕业生以经济发达,机会多,平均收入比较高为选择工作地区的第一标准,但是选择如此集中在这三个地区还是令人吃惊。每个参加调查的毕业生可选取了1-3愿意工作的地区,上海得票46,399,北京38,739,广州35,312,而浙江和江苏分别为12,45812,432。参加调查的上海、北京和广东的毕业生共15,308,占调查总人数26.1%,愿意去这三个地区之外工作的人仅15.0%,很多毕业生重复填写三个一样的地区,以显示自己只愿意在一个地区工作。参加调查的毕业生中53.6%人选取了三个地区中的两个,有14.2%的内地毕业生的选择同一为上海、北京和广东
这一结果与非本地企业在上海、北京和广东校园招聘会上的尴尬遭遇相吻合。200510月后在高校举行的企业校园招聘会可以用爆棚两字形容,招聘企业明显超过去年,知名学府一天七八场招聘会绝非少见,企业租借会场不提早一个月根本借不到,但是学生的反应却大相径庭。外地企业在上海、北京和广东举办的招聘会有50%上座率已实属难得。比如一家南方的房地产企业在武汉一所大学举行校园招聘会,1,000人的会场挤了2,000多名毕业生,而在上海某所高校300人的场地只有100名听众,许多学生听说企业不提供上海的职位,即转身离场。
但是受访的2,900base在上海、北京和广东的企业中,1,191家企业有意选聘应届毕业生去外省市工作,占2,218家有计划招聘2006毕业生企业的53.7%,不少内地企业也想招聘来自上海、北京和广东高校的毕业生。另外,由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一些海外留学生和外国毕业生也想到中国寻找机会,上海、北京和广东成为他们的首选。据悉爱尔兰领事馆计划安排30名大学毕业生到上海工作,他们的优势在于英语和出入境方便。可以预见,大学毕业生在上海、北京和广东的工作机会争夺将非常惨烈。有不少内地大学的应届毕业生已耗费数千元买飞机票到三地找工作,而找到工作后为了生存、住宿,以及适应当地生活习惯还要花费更高成本。
此次调查还评选出了最受大学生欢迎的企业:
ABB
(中国)有限公司
宝洁(中国)有限公司 (P&G
国际商业机器公司 (IBM
海尔集团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乐金电子(中国)有限公司 (LG
联想集团有限公司
三星电子有限公司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进校开专场招聘会成为时尚,但是即使是500强的跨国企业也可能遭到学生冷场。
·
半数以上企业不进校园,招聘毕业生走实用路线,而非看中毕业生身份。
·
企业选才倾向专业、实习经验和学校知名度,但是实习机会比工作机会更难寻,同时如何有效管理见习大学生让企业伤脑筋。
· 2005
年毕业生多数在工作中表现平平,缺乏责任感、不愿吃苦和环境适应能力差,成为毕业生的致命伤。
校园招聘会
《毕业生就业调查》显示,参加校园招聘会、浏览工作网站和搜索目标企业是毕业生获取招聘信息最常用的三大渠道,但是毕业生对在校举行企业招聘会的态度冷热不一,即使是跨国的、知名的大企业,学生也未必一贯捧场。
40所全国重点学校的了解发现,今届进校的企业数量普遍超过上届,尽管很多高校组织集中的展位式的招聘会,但是更多企业愿意举办自己的单场招聘说明。许多高校一时会场、教室告急,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穷于应付,办公室里海报、宣传单堆积如山。粗粗来算,如果一家企业在上海、北京和广州分别举办两场招聘会,计划招聘100名学生,那么仅就海报、宣传页、横幅和展架等制作和分发,加上招聘会场租、差旅等成本就超过十万元,用于每个候选人的费用不低于1,000元,而之后的笔试面试等费用也不少。

图四 企业和毕业生对简历筛选的认识比较


数据来源:前程无忧

尽管企业耗资不菲,但是招聘会冷场现象还是时有发生,其中不乏一些财富500强企业。学生表示招聘会企业做秀成分明显大于招聘实质,此外由于不少企业在招聘会前已通过网站发布相关信息,接收了学生简历,并已拟定笔试或面试名单,一些学生觉得听不听企业介绍不影响求职效果。更重要的是,招聘会一场接一场,信息来不及消化,许多学生这场听十分钟,那场到五分钟,以致于出现招聘会开场人少,结束收简历时人多;说明会人少,笔试面试时人多等倒挂现象。但是《毕业生就业调查》也显示,毕业生求职时会优先考虑在校园开招聘会的企业,认为这样的企业通常待遇不错,有针对毕业生较好的培训和发展机会。在这一相互矛盾的结果暗示下,可以想象明年到学校举办校园招聘会的企业会更多,企业为此投入的费用也将放大,与此同时如何从内容到形式都能吸引毕业生,将会使企业HR颇费心思。
但是,通过校园招聘会进入理想企业的毕业生毕竟是少数。对2005年聘用应届毕业生的5800家企业调查发现,在上海、北京、广州和深圳的企业(总数2300家)45%以上事先没有招聘毕业生计划,聘用应届毕业生的原因是企业不特意招聘也不拒绝毕业生,他正好符合了企业的需求条件而被录用。这一比例在中国的内地城市更高。四城市中只有18%的企业进校举办了招聘会。这一结果也印证了本次调查的另一个内容:企业招聘毕业生的目的。57.7%的企业在公开招聘中,因为毕业生有企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而被录用,22.4%企业从人才储备角度招聘毕业生,另有11.7%企业因业务发展,需要大量毕业生,这一部分企业也最愿意通过校园招聘会解决人才需求。

图五 企业招聘毕业生的目的


数据来源:51job

简历和面试
对简历筛选和面试考核的侧重,参加调查的毕业生和受访企业的回答几乎是一样的。这一结果显示,毕业生求职并缺乏简历和面试的技巧,至少它不构成找工作难的主要原因。调查显示,企业筛选简历主要考虑专业是否对口,其次考虑实习经验是否对口,再次是学校知名度,毕业生的回答从内容到重要性的排序完全一致。企业认为,学生简历普遍内容冗长,无关联信息较多。套用时下流行的词汇,毕业生的简历先要经过海选,长篇幅的简历很难过得了这一关。此外,如果简历中出现拼写、语法错误和措辞不当,把企业、收件人和职位名写错,将直接导致应聘的学生失去下一轮的机会。
企业面试的目的首先是在简历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和评估候选人的专业能力,其次是确认简历中的信息是否属实,再次判断候选人是否和企业文化相符合。毕业生的认识和企业的看法大致相同,只是毕业生对信息真实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相对于此,企业更想在面试中了解候选人简历描述之外的技能专长,这一观点可能解释了为什么企业认为,毕业生在面试中最大的失误是夸大自己的能力,与简历反应出的个人专长和素质不符合,此外候选人的答非所问、穿戴不当和迟到也是面试中不能容忍的失误。
图六 企业和毕业生对面试目的的认识比较


数据来源:前程无忧

实习和兼职
既然毕业生并不缺乏一定的求职技巧,毕业生又掌握较高的学识和技能,那么为什么近年来毕业生找工作甚至比低学历的中专生、高职生还难呢?
相关的实习经验是企业招聘人才的第二大考虑因素,仅次于专业能力,但很多毕业生表示实习机会比工作机会还要难得。根据国家教育部的数据,2005毕业生就业率为72.6%,《毕业生就业调查》显示,参加调查的应届毕业生中67.2%的人有过实习或兼职的经历,实习和兼职比率甚至低于就业率。其中36.8%学生认为这些经历与自己的专业或求职方向有关联度,认为关联度高的学生仅占12.3%。另有22.7%的毕业生找不到实习或兼职机会,11.1%的学生不想找实习或兼职的机会。
企业提供毕业生实习或兼职机会主要出于招聘和临时缺人两种目的。前者企业通常和学校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企业在校内发布实习信息或者通过校方推荐,学生进入企业主要也是应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参与企业的技术开发和工艺设计,参加实习的学生毕业后在企业留用的机会比较高。这类企业以计算机、电子和汽车制造行业居多,跨国公司居多,比较有名的如IBM、西门子公司,通过实习企业能快速招募到所需的毕业生人才。但是这类实习机会非常难得,一般只针对几所重点大学的少数几个专业,实习机会竞争的激烈度不亚于找工作。5800家受访企业中只有36家企业定期向毕业生提供与专业相关的实习机会,仅占企业总数的0.6%

图七 毕业生的实习兼职机会和就业的关联度


数据来源:前程无忧

386家企业在2005年向在校毕业生提供了季节性、临时性的兼职机会,比如麦当劳。这类机会一般与毕业生的专业无关,知识要求不高,只要毕业生有时间、勤劳肯干就行。此外,在国内大城市日趋增多的会务、商业活动和赛事也逐渐成为毕业生寻找实习或兼职机会的新方向,比如上海的环球嘉年华。这样机会对求职帮助可以用四个字概括聊胜于无,学生在此间的最大收获是增长了阅历,企业通常在招聘时就讲明兼职不会转为正式雇员。但是企业对提供这类相对简单的兼职机会也有顾虑。一家国际性的食品生产商在采访中说,2005年中秋节前企业临时招募一批毕业生,工作内容是在其销售网点收券、发月饼,企业向学生支付小时工资。不少毕业生工作几天就消失了,事先也不知会企业,使企业措手不及。券和月饼对帐不平的事也时有发生。该公司称以后再不敢找毕业生帮忙了。很显示,大学生在实习中需要学会自我权益的保护,而提供实习或兼职机会的企业也需要学习如何管理见习的大学生,以免反受其累。
事实上,企业认为毕业生最缺乏工作责任感和吃苦耐劳的品质,其次毕业生适应企业潜规则能力需要提高,再次是自觉和自我约束能力不足。62.5%的受访企业评价2005毕业生在企业的表现一般,尚处于适应期;21.9%的企业对毕业生的能力和工作表现感到满意;13.9%的企业对学生的表现不满意,意见集中在工作不踏实”“只看收入高低。有7.3%的企业已发生毕业生离职情况。

图八 招聘企业认为毕业生缺乏的能力和品质

数据来源:前程无忧

· 毕业生找工作首先考虑企业的发展能力,第二位才是薪酬福利。企业知名度对毕业生求职的影响正在弱化。
·
月薪2,000元成为毕业生收入敏感点,上海、北京和广东的毕业生更希望月薪能达到3,000元。低于1,000的工作被很多毕业生。
·
企业给付的技术类工作报酬最高。上海、北京和广东三地行政人事类职能收入最低,而在武汉、成都等内地城市,销售类职能收入最低。
·
民营企业毕业生的起薪已经和外资企业接近,但是四成民企不提供公积金,10%左右的民企没有法定假日之外的带薪年假。
·
八成企业提供针对毕业生的培训,但入职培训和岗位基本技能培训偏重,要尽快在工作中有好的表现,更多要靠毕业生自己的能力。
收入怎么比
根据《毕业生就业调查》,毕业生在求职时首先着眼发展比较快的行业和企业,认为会有比较多的空缺职位,提供较大的个人发挥空间,求职也相对容易些。工资和福利待遇其次,而以往被毕业生看重的企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考虑被放在了第五位。全国40所重点大学的毕业生给出这样的回答是否说明,时下毕业生找工作时越来越务实呢?

图九 毕业生对就业企业的考虑因素


数据来源:前程无忧

全国范围,毕业生对于收入的预期以1,001元-2,000元者居多,占参加调查学生总数的35.1%,11.7%的毕业生希望毕业后首份工作月收入超过5,000元。上海、北京、广东和江苏毕业生的收入意愿集中在月薪2,0015,000元,特别是北京和广东,希望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毕业生人数超过了选择月薪在2,0013,000元的人数。60.5%的上海、北京和广州高校毕业生表示不会考虑月薪低于1,500的工作,其他地区毕业生求职的收入底限多数设在1,000元,低于这个报酬则宁可在家。如果从不同地区的生活消费水平和教育成本投入考虑,大多数毕业生的收入预期并非脱离实际,狮子大开口。但是,对企业的调查显示,大学生期望和企业支付之间还是有不小差距,2006毕业生月收入超过5,000元的期望多半不能实现。

图十 毕业生(左)收入预期和企业(右)给付水平的比较


数据来源:前程无忧

《毕业生就业调查》对5,800家企业了解,提供应届毕业生平均月薪1,0012,000占企业总数的55.2%,近三分之一的企业给付的薪资在2,0013,000元,只有2.4%的企业提供毕业生的月收入超过5,000元。但是城市差异很大。上海、北京和广州2005毕业生的收入水平四成以上在2,0013,000,北京的毕业生收入最高,而深圳的毕业生收入差异最大。杭州等经济发达城市的毕业生收入接近邻近的城市上海,哈尔滨等城市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四城市毕业生的期望收入和企业给付薪资最大矛盾在5,000元以上月收入段。对上海交通大学2005毕业生收入的不完全统计结果显示,半数以上毕业生收入超过3,000元。

图十一 不同城市学生(上)预期和企业(下)给付的比较

数据来源:前程无忧

调查还发现,和毕业生专业知识关联度高的技术、生产和设计等职能薪酬水平较高,主要处于2,0013,000元。在上海、北京、广州和深圳等地,营销类职能的收入超过了行政人事职能,并且行政人事职能没有超过月薪5,000元的个例。而在武汉、成都等城市情况则刚好相反。但是,基于销售收入的构成包括基本收入和销售佣金,武汉、成都等城市销售实际收入和行政人事孰高孰低还很难判断。
《毕业生就业调查》对外资企业(含合资)和民营企业比较显示,两者提供毕业生的薪资差异并不明显。行业和职能不同导致的收入差异远大于资本属性的不同。在民营经济比较活跃的科技、生物医药和房地产行业,民营企业提供的薪酬甚至超过外资企业的给付水平。比如,浙江大华科技,提供本科毕业生的年薪在58万元,硕博士毕业生的年薪在812万元,还提供住宿和班车,待遇高于多数外企。但是民营企业中有38.1%的企业没有住房公积金,2,411家民营企业中有265家不提供毕业生法定假期之外的带薪年假,占11.0%
培训靠自己
对毕业生颇为看重的有针对的培训,82.3%的企业给予肯定的回答,其中有124家提供大学生海外的长短期培训。只有不到507家企业称没有具体计划,放手让毕业生工作,在工作中获取经验。《毕业生就业调查》对有培训计划的4,773家了解发现,培训内容最多的是入职培训和企业文化方面的培训(如户外拓展)等,分别有3,178家和1569家。比如远大空调有限公司提供有自己专业的管理学院,培训内容为企业文化、产品知识、社交礼仪等,毕业生带薪接受培训,必须经过培训答辩后方可上岗。岗位技能培训也较为普遍,有989家企业要求毕业生接受岗位需要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培训,方式包括专职讲师授课、到生产一线和导师带教等。比如普莱克斯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提供毕业生通用的6sigma管理的培训,培训成本人均超过3,000元;珠海泰科电子有限公司设立专才培训计划,人均培训成本达50,000。提供语言培训的企业也有320家,语种以英语居多。

图十二 企业面向毕业生的多种培训形式

数据来源:前程无忧

但是《毕业生就业调查》指出,目前企业提供的培训仅限于企业管理和职位的最基本要求,而从前程无忧提供的等职场信息和行业动态分析来看,环境适应和专业知识的更新更多要依靠毕业生自己的努力。
尽管大学生求职在职业选择和收入期望上与企业要求还存在一定的脱节,但这种脱节在缩小,大学生正变得越来越务实,努力去靠拢企业的要求。大学生找工作难的主要原因不在大学生自身。落后的知识和素质教育的内容、方式才是大学生无法适应多变的市场的根本原因。
大学生在中国仍属受过良好教育的少数群体,占中国总人口的比例不足10%,但是大学生在人才市场上失宠却是不争的事实。人才市场未来长期的方向是,有新知识、高技能和良好品质的人才得到用人方的青睐,而非大学生的身份。大学生需要以这种认识尽早规划自己的职业,并且使自己处于不断学习,让自己在职场中成熟起来,提高和保持自己在职场的竞争优势,。
为了尽快缓解供需结构矛盾,毕业生、企业和学校应该建立一些快速途径,使毕业生能较早接触社会,了解企业和社会需求,帮助毕业生调整自己的职业方向,适应行业和企业不断变化的环境。
·
增加大学生课程中的动手操作比重,组织企业和学生的交流机会,大学生在实习兼职机会不多的现实环境下,可以考虑自己寻找课题,多进行课余调查,增加自己与企业的接触频度,而不是被动让企业提供实习或兼职机会。
·
企业从毕业生的需求角度,可以先尝试提供一些见习职位,并鼓励通过学习安排大学生见习,即可以了解毕业生的能力和需求,也能缩短招聘大学生的时间,节约招聘成本。
·
了解人才需求,设置先进课程。需要提高的不只是学生。学校可以联合企业设置应用性高的课程,甚至安排企业专业人员担任课程教师,或和企业开设短期培训课程,帮助学生了解新知识和技术。